• <button id="j9pwe"></button>

    <span id="j9pwe"></span>
    <th id="j9pwe"></th>
    <dd id="j9pwe"></dd><th id="j9pwe"></th>
  • <th id="j9pwe"></th>

    大公網

    大公報電子版
    首頁 > 財經 > 經濟觀察家 > 正文

    ?金融觀察/中國金融發展堅持“以我為主”\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 鄧 宇

    2023-01-13 04:24:55大公報
    字號
    放大
    標準
    分享

      圖:分析料中國將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,包括穩步擴大規則、規制、管理等制度型開放。\中通社

      百年變局之下,國家間金融競爭加劇。而從俄烏沖突發展來看,國際金融競爭和金融安全至關重要。因此,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,就是要嚴格區分于其他國外的金融發展模式。國家金融治理是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的基礎,更是應對國際金融競爭的關鍵。

      回顧世界金融史可知,一個國家的崛起離不開金融體系的有力支持。當今的發達經濟體,無一例外不具備強有力的國家金融能力,通過資本市場的穩定繁榮、銀行金融系統的完善,以及金融監管體系的建立,不僅實現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,促進了實體經濟快速發展,而且為全球投資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撐,但過度依賴金融發展而脫離實體經濟也會醞釀出潛在危機。

      當前的世界格局正處于一個激烈變化的過程,國際金融的競爭正朝著“意識形態”與國際權力斗爭的方向延伸。在今次俄烏沖突中,歐美競相推出金融制裁措施,破壞了國際金融秩序和規則,對全球金融安全構成了新的挑戰,這預示著未來國際金融競爭環境將趨于復雜。

      中長期來看,“國際市場紅利期”可能持續壓縮,美元在統治國際貨幣體系長達七十年之后,正不可避免地步入衰退軌道。憑借暫時的競爭優勢,美國也許還能維持一段時期的美元本位,但基于國際貨幣均衡的角度,全球貨幣金融領域的公共產品必將迎來結構變革。對大國而言,未來國際金融競爭意味著既要重視國家金融治理,也要注重國際金融安全體系建設。

      但凡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地區,金融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都較強勁,并具備完善的配套機制。傳統國際貨幣體系和規則建立在以發達經濟體利益為核心的基礎上,顯然對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極為不利。例如俄烏沖突期間,歐美切斷了俄羅斯銀行與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(SWIFT)的聯系,將國際公共金融基礎設施的中立轉向了政治化,反映出國際金融安全可能受到嚴重威脅。

      金融競爭倒逼金融治理

      縱觀拉美及東南亞國家,之所以出現嚴重的債務危機,其直接原因在于債務偏高,而儲備資產嚴重不足,難以按約償還債務。深層次原因是國家金融治理存在缺陷或短板,包括貿然實行經濟金融自由化政策、過度放松金融監管,以及嚴重依賴國際資本等。相較于其他新興市場國家,中國的儲備資產基本保持平穩。統計顯示,2015-2021年間中國的外匯儲備規模一直保持在比較均衡的發展水平,基本上穩定在3.2萬億美元左右。

      由于外商直接對華投資持續增加、貿易順差仍保持一定規模優勢,中國積累了較大規模的外匯儲備資產,近幾年逐漸加強外匯儲備管理,通過持有不同組合的國債、增加黃金儲備等方式,合理分配外匯儲備資產,以便能夠分散風險,主要目標是確保國家金融資產的安全和穩定。從這個層面來看,國家金融治理就不僅僅在于技術和市場,而是拓展到了國家金融競爭領域,要求具備更健全的金融市場機制,在市場開放和金融安全上保持平衡。

      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,是一國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、社會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工具。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,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。中國作為全球重要性國家,在金融治理方面汲取了許多經驗教訓,始終堅持“以我為主”的金融改革與金融開放進程,有的放矢。近年來,中國圍繞金融工作“服務實體經濟、防控金融風險、深化金融改革”三大任務推行了一系列金融治理體系建設,取得了較大成績。

      金融制度關乎金融安全

      中國的經濟發展成績有目共睹,擁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,穩步擴大金融開放,為境外投資者增持人民幣資產、增加對中國市場投資提供了便利通道。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(UNCTAD)數據顯示,2010-2021年間中國FDI(境外資金直接投資)存量規模從5868.82億美元增加至20640.18億美元,僅次于美國,增幅近252%,同期日本、德國的增幅分別為19.6%、19.2%。疫情發生兩年以來,中國吸引外資的優勢持續增強,并連續兩年創下歷史新高。

      美國、英國及日本、新加坡等發達經濟體均力圖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市場,為國際投資者創造更多的通道,離岸金融市場、外匯交易市場,以及全球資產管理中心、財富管理中心都成為爭奪要地。北京、上海、香港在構建國家金融能力建設方面,具備非常深厚的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。北京明確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,上海著眼于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和人民幣跨境使用樞紐,香港則定位于離岸人民幣中心,通過差異化定位、系統化推進,國家金融能力建設將邁上新臺階。

      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(WTO)以來,中國金融改革進程明顯加快,金融發展水平大幅提升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(IMF)金融發展指數顯示,中國金融發展指數從1982年的0.23升至2020年的0.67,已經超過發達市場(2020年0.63),而且遠高于新興市場(2020年0.33);中國在金融市場指數的表現成長最快,從1982年的0.24上升至2020年的0.7,超過了發達市場(2020年0.54),但與美國和日本(2020年分別為0.9和0.86)相比較還有一定差距,這也意味著未來的發展空間更大,仍有必要持續深化改革,探索穩步推進金融開放的最佳路徑。

      面對外部環境的變化,未來推動高水平開放,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重要性正在上升。全球金融格局正面臨兩大趨勢:一是全球金融“陣營化”趨勢加快,針對第三方的金融制裁可能會有升級,由此將產生“二級制裁”風險,將威脅國家金融安全;二是產業鏈價值鏈的轉移趨勢加快,全球產業鏈體系正在悄然發生變遷,將對傳統的國際金融合作帶來新的沖擊。

      今后一段時期,中國將加快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,其中包括穩步擴大規則、規制、管理、標準等制度型開放,涉及到貿易結構轉型、外資開放、共建“一帶一路”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、人民幣國際化等重點領域。因此,未來需要對內夯實金融治理體系,對外提升國際金融競爭能力,著力防范內外系統性金融風險。

      結論與展望

      國際經驗已經證明,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的金融治理模式將難以真正服務于國家利益,拉美、東南亞國家的經驗教訓是前車之鑒。同時,歐美寬松貨幣政策驅動下的債務型經濟模式不僅透支了國家信用、扭曲了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功能,還助長了國家財政赤字和過度金融化,致使國家、企業和居民均陷入到高債務、高杠桿的困境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及2020年新冠流行期間,歐美國家的貨幣政策引發的負面效應嚴重沖擊國際金融市場秩序,俄烏沖突期間針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、凍結外匯儲備等現象,充分反映了國際金融競爭環境正在發生變化。

      雖然現代金融理論體系源于歐美,但并不意味著“放之四海而皆準”。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需要加強理論創新,突出國情特色。一方面需要加強國家金融治理和國家金融能力建設,堅定深化金融改革和穩步擴大金融開放的路徑模式,持續完善金融監管體系,增強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能力,并推動金融機構公司治理建設和金融市場法治化建設;另一方面需要積極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知識體系,從理論創新、學科建設及國際學術交流、產學研融合等各領域開拓思路,加大中國特色金融發展道路研究,促進中國現代特色金融體系走向學理化、國際化。

      此外,在未來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進程中,既要統籌設計路線圖,也要加快創建穩健可靠的金融開放制度環境,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國家金融治理建設和國家金融能力建設為本,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金融競爭。

       (本文謹代表個人觀點)

    點擊排行

    欧美 大码 变态 另类
  • <button id="j9pwe"></button>

    <span id="j9pwe"></span>
    <th id="j9pwe"></th>
    <dd id="j9pwe"></dd><th id="j9pwe"></th>
  • <th id="j9pwe"></th>